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信通院陈才等:加快构建CIM平台,助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Author 陈才,张育雄

1   引言


CIM平台是实现精准映射城市运行状态、挖掘洞悉城市运行规律、模拟仿真城市未来趋势的综合信息载体与核心平台[1-2],也是连接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键“桥梁”。CIM的概念由BIM(建筑信息模型)衍生而来,将BIM的作用对象从建筑物扩大到了城市范畴。


简单来看,CIM平台等于CIM模型加上各类异构多源数据[3]。前者是指具有城市级语义信息的三维模型和语义建模的数据集成体,是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信息载体;后者涵盖城市建筑构件的结构化信息BIM数据、城市二三维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系统(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,GIS)数据,以及动态变化的感知信息IoT(物联网)数据。通过在CIM平台上加载各类城市业务数据资源,集成对接智慧城市软件系统,针对典型场景,开展系统化模拟仿真、迭代试错操作,最终形成数字孪生城市雏形。


2   CIM平台的现实意义


具有全域全时、精准映射、虚实交互、仿真模拟的CIM平台,其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。


一是CIM平台构筑城市“全周期管理”能力,提高城市韧性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超大型城市要实现“全周期管理”,城市的风险管理、问题处置要做到事前防范、事中控制、事后反思的全周期闭环管理。在事前防范环节,CIM平台可实现在数字空间中的模拟评估、试错调试、有效早期发现问题、提前干预、智能控制、预测预警现实问题、避免在物理空间中犯错、降低城市运行成本;在事中控制环节,CIM平台有助于提早发现问题苗头、自动报警、及时处理;在事后反思环节,CIM平台可有效沉淀隐形经验,使其固化在CIM模型中,以进一步改进、完善城市未来方案。


二是CIM平台构筑空间计算能力,提高城市精准化精细化治理水平。城市的所有固定部件和流动物体之间都存在位置关系,CIM平台具有精确的位置信息以及空间细节,可以快速计算相对位置。如城市规划可以根据空间约束条件,在CIM平台上快速实现积木式规划,实现“一张图”规划;当城市地下管网出现故障报警时,CIM平台可快速定位快速处置,降低灾害蔓延。


三是CIM平台构筑未来预知能力,提高城市应对与决策能力。CIM平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,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,推演城市未来发展态势并可视化呈现,增强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力。如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在空间的推演、人群集聚情况在空间的推演、环境污染情况在空间的推演、疫情接触情况在空间的推演等。


3   CIM平台的架构组成


当前,业界对快速发展的CIM有两方面误解。一方面是过度关注多源数据采集和实景映射,认为数字空间一草一木都要有其对应的数字孪生体,但CIM更应该关注重点场景和重点事件的孪生;另一方面是过度关注渲染技术,认为虚实融合交互、渲染效果逼真是发展重点,但CIM的可视化展现与实景渲染是必要项,而非核心。其核心其实还在于模型,以及基于CIM的仿真推演。


从架构上看,CIM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、模型构建、数据呈现与渲染三大部分构成[4](见图1)。


图1   CIM平台架构组成

3.1   多源数据采集是模型构建的基础
从二维到三维,从地理空间信息到时空高精度多源信息,是大势所趋,也是CIM的关键要求。地上地下、室内室外、虚实一体、开放鲜活的时空数据资源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最为关键的基础。模型数据采集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信息、建筑物、道路、地下空间管线、城市地质、地表高程等。数据类型主要为城市街景数据、GIS数据、BIM数据、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数据、激光点云数据、倾斜摄影数据等。要建立时空融合的数据管理系统,实现时空信息的有效组织、清洗处理、结构化存储、特征化提取。

3.2   模型平台是数字孪生城市的“骨架”
一是基于城市GIS底图,利用影像多视匹配技术、点云构TIN技术、纹理映射技术等三维建模技术,按照地形层、道路层、建筑层、绿化层、水域层等顺序逐层加载数据,形成结构化的城市分层模型;二是针对建筑物、桥梁、停车场、绿地等城市部件进行单体化处理;三是利用语义化技术,形成一个量化并可索引的城市单体信息模型,并同步接入人口、房屋、公安警务、水电燃气、交通运行、公共医疗等诸多关联语义数据,最终形成全域、全时、全程三维可视、附带丰富属性信息的CIM模型[1]

3.3   实时数据呈现与渲染是赋能业务的核心
一是物联网感知数据实时在模型平台上快速加载、融合和呈现,实现实时运行监测数据、经济社会事件的可视化,如实时视频图像、空气污染指数、交通流量、行人轨迹等;二是根据不同精度标准呈现应用场景,如根据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源、模型精度、业务场景需求,可以按百米级或十米级呈现城市管理应用场景;按照米级或厘米级呈现交通、应急等特殊场景的模拟仿真;三是对数据模拟和真实场景进行效果渲染,比如根据天气动态数据(云层高度、风向、边缘噪波尺寸等)对阴、晴、雨、雪等多种真实天气进行模拟;运用动态光追踪距离场阴影技术,实时计算阴影状态,最终模拟还原物理世界的运行情况[2]

从建设路径上看,CIM平台可以基于智慧城市已建的时空大数据平台扩展,后者为CIM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交织构成的四维环境中提供了时空基础服务,通过应用虚拟现实、大数据、CIM等技术,拓展时空大数据平台精细化可视化管控功能。CIM平台也可独立建设,但应涵盖时空大数据平台的主要能力,如多源数据的融合、数据时空化、数据服务化,以实现基于统一时空基础的规划、分析和决策。

4   CIM平台的产业生态

当前,CIM平台尚处于发展初期。以CIM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正形成城市级的创新平台,带动巨大的技术和产业资源,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方向。随着数字孪生城市的不断深入推进,未来产业主体将更加多元,竞中有合,合大于竞,共同推动CIM生态壮大发展。从参与企业的原有主业看,CIM平台产业可分为以下4类。

第一类是传统地理信息、地理测绘等企业,这些企业多年来深耕地理信息、时空大数据等,具有搭建CIM平台的先发优势,其典型的代表企业有超图公司、泰瑞数创、四维图新等。

第二类是BIM类企业,这些企业从建筑领域逐渐转向城市领域、园区领域,扩大信息模型的建设范畴,搭建一体化CIM平台。其典型的代表企业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、广联达软件、鲁班软件等。

第三类是建模、仿真类企业,借助制造业数字孪生体系、交通模拟仿真等领域的积累优势,快速进军CIM平台市场,其典型的代表企业有达索系统、51World、班联数城等。此外,还有很多领域小微企业或行业专家,针对行业特点,提供行业分析算法模型,共同助力CIM生态壮大。

第四类是互联网、运营商等企业。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,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推进雄安新区CIM平台、科大讯飞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BIM+AI。其他大型企业也纷纷加快布局城市信息模型市场,如腾讯、京东数科、华为、中国电信、四方伟业等。

5   构建CIM平台的建议

5.1   厘清CIM、城市大脑、数字孪生城市的关系
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规划,体系化布局,避免追逐新概念、新技术,另起炉灶。从涵盖范畴看,城市大脑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,数字孪生城市是面向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,其新增量主要是“CIM平台”以及CIM对城市业务系统的重构效应。从核心概念看,城市大脑的关键词是“决策调度”,是基于数据融合、分析挖掘和系统级协作的智能决策分析、指挥调度和赋能支持,可以不依赖数字孪生技术,独立运作;数字孪生城市的关键词是“模型仿真”,是基于高精度连续时空数据的仿真模拟、预测反演,降低实体城市的试错成本。从发展阶段看,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近期实践,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前提;数字孪生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中远期实现,要以点带面,逐步推行;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,城市大脑将会逐渐与CIM平台融合发展,共同推动数字孪生城市落地。

5.2   建立与GIS底图和上层应用松耦合弹性可伸缩的CIM平台
当前,传统的GIS产品非常成熟,具有功能强大的GIS引擎和灵活全面的各类GIS组件,GIS产品可以为CIM提供丰富精准的时空立体城市“数字底图”。CIM平台作为未来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,要建立松耦合、弹性开放的架构。一是要兼容底层的不同GIS引擎和底图系统,形成跨平台和网络的移植能力;二是要为上层数字孪生应用提供标准化、组件化的接口服务,为数字孪生城市各类应用场景和共性基础组件实现赋能支撑。

5.3  制定基于异构数据的时空融合标准与统一数据框架
CIM平台的工作难点之一是对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[5-6]。一是要研究制定多层次通用性空间数据标准,形成兼容不同类型、不同机构信息系统的统一时空数据框架,确保空间定位编码一致,实现多源信息准确集成,以及多模态数据融合表达;二是要构建涵盖GIS、BIM、倾斜摄影、激光点云、地质体、传感器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能力,提供面向模型的信息资源与空间位置服务;三是要在数据层建立城市级海量感知数据的实时接入服务标准,研研数据动态加载与处理技术,实现跨行业、跨领域的数据实时接入。

5.4   加强自主可控产品研发,强化数字孪生城市内生安全
城市越智能则安全越重要,CIM平台从空间角度整合了城市全量数据资源,城市安全风险随系统和数据集成量呈指数上升,一旦系统平台被攻破或数据泄露,将引发重大的城市安全事故。目前来看,我国在传感、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、CAE(计算机辅助工程)、PLM(产品生命周期管理)、VR/AR(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)渲染、仿真建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现象严重[7-8],需进一步加强CIM平台中核心引擎、关键组件的自主研发,确保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内生安全,把握发展主动权。

6   结束语

综上所述,CIM平台作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,总体组成架构已较为成熟,随着数字孪生应用场景需求的不断深化,将会持续释放未来城市模拟仿真价值。


参考文献


[1] 高艳丽, 陈才, 张育雄, 等. 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(2019年)[R].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, 2019.

[2] 陈才. 数字孪生城市的理念与特征[N]. 人民邮电, 2017-12-15(06).

[3] 陈才. 新时代 数字孪生城市来临[J]. 中国信息界, 2018(3):74-77.

[4] 高艳丽, 陈才, 张育雄. 数字孪生城市的智能中枢[J].中国建设信息化, 2019(21):13-17.

[5] 陶飞, 刘蔚然, 刘检华, 等. 数字孪生及其应用探索[J].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, 2018(1):1-18.

[6] Grieves M W. Virtually intelligent product systems: digital and physical twins[ M]//S.Flumerfelt, et al.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: theory and practice. Reston: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, 2019: 175-200.

[7] 吕宜生, 王飞跃, 张宇, 等. 虚实互动的平行城市:基本框架、方法与应用[J].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, 2019(3):311-317.

[8] 张霖. 关于数字孪生的冷思考及其背后的建模和仿真技术[J]. 系统仿真学报, 2020(4):1-10.


 

作者简介



 陈 才 
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信息化应用研究部主任,高级工程师,博士,国际电信联盟(ITU-D)智慧社会研究组(SG2 Q1)副报告人,主要从事信息化发展、智慧城市、物联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



 张育雄 
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数字孪生城市中心主任,主要从事数字孪生城市、信息化应用、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与政策制定工作。


论文引用格式

陈才,张育雄. 加快构建CIM平台,助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[J].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, 2020(11): 14-17.


 

本文刊于《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》2020年第11期



主办: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


《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。本刊定位于“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,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”,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、公共政策、国家/产业/企业战略,发布前沿研究成果、焦点问题分析、热点政策解读等,推动5G、工业互联网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,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,搭建产、学、研、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。




校  审 | 陈  力、珊  珊

编  辑 | 凌  霄


推荐阅读

中国信通院张萌:面向5G+垂直行业的小颗粒业务承载技术研究
《新基建》专辑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